查看原文
其他

社融结构意外改善

刘郁 肖金川 郁言债市 2022-09-26









郁言债市数据平台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6月社融反弹,市场已有较为充分预期。6月新增社融达到5.17万亿元,超过市场预期值4.65万亿元,但数据发布后,长端利率反而下行1-2bp,似乎是利空出尽。这指向债市对社融超5万亿元已有较为充分的预期。6月下旬相对较高的票据利率,已给出社融较高增长的信号。

6月企业贷款结构意外改善。关注到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而票据下降。二是社融口径未贴现票据融资明显改善,间接反映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改善。三是M1反弹,企业活期存款在增长。

对此我们有两点理解:一是企业贷款结构改善,是基于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银行供给,仍有待接下来的数据进行验证,毕竟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数据给出了相反的信号。二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改善幅度较大,而与同为季末的今年3月相比,则改善幅度较小。

除了总量反弹和企业贷款结构改善外,6月金融数据还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居民部门融资仍低于去年同期,但跌幅明显收窄。第二,政府债融资对社融的拉动继续显现,后续可能明显回落。第三,M2同比增速继续反弹,反映财政支出力度可能较大,与7月上旬的资金面充裕密切相关。

短期内长端利率或有所下行,当前影响债市的三条线索:第一,流动性充裕使得短端利率维持低位,限制了中长端利率向上的空间。流动性在7-8月可能仍会获得财政因素的支撑。第二,疫后金融、经济数据反弹已是债市的价内信息。局部疫情反弹是利率向下的催化剂,但可能较为短暂。第三,对增量稳增长工具的预期,仍将困扰债市,限制长端利率下行的幅度。短期来看,在增量财政工具落地之前,相对陡峭的收益率曲线,以及久期和杠杆回落,为短期内博弈中长端利率下行提供了空间,不过在财政工具落地前,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难以向下突破2.70%。

核心假设风险。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2022年7月11日,央行发布6月金融数据。新增社融5.17万亿元,预期4.65万亿元,前值2.79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8%,前值10.5%。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元,预期2.44万亿元,前值1.89万亿元。M1同比增长5.8%,前值4.6%。M2同比增长11.4%,预期10.8%,前值11.1%(预期值来源于Wind)。



1

社融如期反弹,结构意外改善


6月社融同比增长10.8%,较5月反弹0.3个百分点。6月新增社融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47万亿元,同比拉动项主要是贷款(社融口径)同比多增0.74万亿元;政府债同比多增0.87万亿元,与5月拉动项类似。新增社融总量和贷款在5-6月连续反弹,改变了1-4月奇数月强+偶数月弱的组合。合并上半年数据来看,新增社融21万亿元,同比+3.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同比+2.2万亿元,贷款同比+6329亿元,企业债同比+3913亿元。
6月社融反弹,市场已有较为充分预期。我们在5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总量或持续扩张中分析,6月上海等地全面复工将带动融资需求恢复,并且6月作为二季度的季末月,政策发力支持二季度经济回暖的意愿较强,有望推动6月贷款和社融出现明显反弹,同比增幅或大于5月。7月11日发布的社融数据,符合我们此前的判断。尽管6月新增社融达到5.17万亿元,超过市场预期值4.65万亿元,但数据发布后,长端利率反而下行1-2bp,似乎是利空出尽的逻辑。这指向债市投资者对社融超5万亿元已有较为充分的预期。6月下旬相对较高的票据利率,已给出社融较高增长的信号。


6月企业贷款结构意外改善,指向企业融资需求伴随经营活动而趋于改善。我们关注到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而票据下降。6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1.45万亿元,仅次于1月,为上半年次高值,同比多增6130亿元,同比增幅为近16个月最大。与之相对照,新增票据融资仅为796亿元,为最近15个月最低值。
二是社融口径未贴现票据融资明显改善。6月新增未贴现票据1065亿元,此前两个月均为负值,未贴现票据的增长,间接反映银行表内信贷可能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就是企业融资需求在改善的信号。
三是M1增速反弹。6月M1同比增速反弹1.2个百分点,M1环比增29292亿元,与新增企业存款29310亿元接近,指向企业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在增长。
对此我们有两点理解:一是企业贷款结构改善,早于此前预期,但仍要观察是供给还是融资需求。这种改善是基于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银行供给,仍有待接下来的数据进行验证。毕竟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数据给出了相反的信号,数据显示,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同比改善,而贷款需求指数同比回落,即银行供给力量增强,但企业需求仍弱。后续重点观察M1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改善是否持续,如出现连续3个月改善,意味着经济积累了较强的上行动能。


二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改善幅度较大,而与同为季末的今年3月相比,则改善幅度较小。观察历年3月和6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可以发现6月往往低于3月,但多数年份两者的差距并不大。今年6月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1.45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6月的8367亿元,而较今年3月的1.34万亿元略高一些。因而我们在关注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改善时,也注意到这种改善很大程度上是低基数所致。这在今年下半年可能再次出现,尤其四季度企业中长期贷款基数较低。


除了总量反弹和企业贷款结构改善外,6月金融数据还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居民部门融资仍低于去年同期,但跌幅明显收窄。新增居民贷款同比少增203亿元。具体分项来看,住户短期贷款同比多增782亿;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89亿元,同比跌幅为今年以来最小值。与30大中城市地产高频销售数据修复的方向一致。


第二,政府债融资对社融的拉动继续显现,后续可能明显回落。6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6184亿元,明显高出5月的10582亿元,为今年以来高点,同比多增8676亿元。地方新增专项债已下达的3.45万亿元已经发行98.7%,还剩余2000亿元额度。关注7-8月是否出台增量财政工具(详见财政增量工具猜想)。


第三,M2同比增速继续反弹,反映财政支出力度可能较大,与7月上旬的资金面充裕密切相关。6月M2同比增速反弹0.3个百分点至11.4%,M2环比增加5.4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2万亿元。6月新增财政存款-4367亿元,同比少增365亿元;而社融口径政府债同比多增8676亿元;意味着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减财政支出)同比-9000亿元左右。由于6月留抵退税额为3600亿元左右,规模低于4月、5月的8000亿元、5400亿元,较大的财政收支差额,反映出财政支出力度较大,可能与前期发行的专项债集中拨款有关。财政资金支出,使得7月上旬资金面十分充裕,隔夜利率中枢较5月出现下降。



2

短期内,长端利率或下行


当前影响债市的三条线索:第一,流动性充裕使得短端利率维持低位,限制了中长端利率向上的空间。上周央行单日逆回购投放量降至30亿元,一度引发市场担忧资金利率回归政策利率,但其后隔夜利率中枢反而较6月下行,从1.4%回落至1.2%左右。较低的银行间利率,相对陡峭的收益率曲线,对应较高的套息收益,从而限制中长端利率上行空间。在增量稳增长工具落地之前,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难以突破上半年的高点2.85%。

这种流动性宽松的状态,在7-8月可能仍会获得财政因素的支撑。我们在30亿逆回购的信号中分析,从财政因素来看,7-8月流动性面临较往年更为有利的局面:地方债供给减少、缴税减少以及专项债支出增多。7月初流动性的充裕状态,从6月金融数据来看,与专项债集中支出带来的财政存款释放可能存在关联。财政因素对流动性的支持作用,可能至少会延续至8月(要求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


第二,疫后金融、经济数据反弹已是债市的价内信息。局部疫情反弹,是利率下行的“催化剂”,但可能较为短暂。债券市场对6月金融、经济数据反弹已经提前反映,表现为长端利率从6月上旬的2.75%附近,反弹至7月初的接近2.85%。在中长端利率上行过程中,债基久期、债市杠杆率也先后出现回落。而局部疫情反弹,全国本土新增阳性人数小幅增长,债市投资者关注其对疫后经济恢复的潜在扰动,可能推动中长端利率小幅下行。这种阶段性的利率下行,本质上是前期债市为疫后经济恢复定价的反向过程,前提是收益率曲线较为陡峭、机构还有拉久期、加杠杆的空间。不过6月末以来的疫情反弹,幅度上难以与3-5月相比,而且部分地区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确诊病例已有所回落,疫情很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第三,对增量稳增长工具的预期,仍将困扰债市,限制长端利率下行的幅度。我们在财政增量工具猜想中分析,财政增量工具可能落地的时间窗口,主要是7月下旬政治局会议和8月人大常委会。面临潜在的稳增长工具,债市既担忧其带来的直接预期冲击,也会担忧财政工具带来的政府债供给压力。在这种背景下,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难以向下突破2.70%。
短期来看,在增量财政工具落地之前,10年国债收益率的波动区间可能仍然维持在2.70-2.85%区间。相对陡峭的收益率曲线,以及久期和杠杆回落,为短期内博弈中长端利率下行提供了空间,但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仍然缺乏突破二季度的低点2.70%的动力,甚至可能止步于2.75-2.80%。



中期来看,关注宽信用进程,财政工具或为关键线索。利率上行往往是受到经济周期上行,带来的融资需求增加所带动。自2018年以来,遏制地方隐性债务和房住不炒,对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两个部门的融资需求形成有效约束。因而我们观察到2019和2020的宽信用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财政工具发力的程度。2019年主要是地方债发行前置,当年社融同比增速反弹幅度在1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则是扩赤字至3.76万亿元+特别国债1万亿元+扩地方债至3.75万亿元对应的财政大幅扩张,同比多增3.6万亿元,当年社融同比增速最大反弹幅度达到3个百分点。2022下半是否追加财政工具,以及财政工具的金额,也相应会影响下半年的宽信用进程,可能成为债市行情的关键线索。我们预计2022下半年宽信用的程度介于2019-2020年之间,宽信用对长端利率的影响达不到2020下半年的程度。

风险提示:

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经济政策解读系列:

30亿逆回购的信号

如何理解易行长“从总量上发力”

加息75bp,从通胀锚失效到经济放缓预期

社融总量或持续扩张

“降息”之后,流动性收紧之前



   

已外发报告标题《社融结构意外改善》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7月12日报告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